劉世錦:碳中和目標推動下市場驅動的綠色轉型

瀏覽: 時間:2021-05-21

碳中和目標推動下市場驅動的綠色轉型


一、如何理解“30-60”目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就挑戰而言,有兩個基本約束條件,一是我國人均碳排放已達7噸以上,超過歐盟,盡管還有十年的達峰前時間,但這個空間不大,否則加大下一步碳中和的難度;二是目前人均GDP1萬美元,2035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3-4萬美元的水平。簡單地說,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少排放乃至零排放。我們不可能像老牌發達國家那樣走高碳高增長的路,也不會走低碳低增長的路,只能選擇低碳乃至零碳較高增長的第三條路,力爭減碳和增長雙贏。這條路難度和不確定性很大,挑戰堪稱前所未有。

如果轉換思維方式,主動推進綠色轉型,就可能抓住換道超車、建立新競爭優勢的機會,機遇也是前所未有。我國至少有兩大優勢,一是不少產品仍未達到需求峰值,可直接以綠色產品替代,如美國、歐盟和日本交通部門排放達峰時千人乘用車保有量分別約為845、423575輛,而中國目前僅有173輛,在汽車普及期,直接購買新能源汽車。提早轉型有利于降低轉型的重置成本、沉沒成本。二是我國經濟增速仍較高,可為綠色產品創新和推廣提供更多市場需求,有利于形成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領域,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從更寬視野看,我們有可能在這場全球范圍自工業革命以來最重要的技術、產業和發展方式變革中,發揮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


二、碳減排很重要,同時也要重視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經濟增長,幾者之間要協調推進。這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重要區別。發達國家生態環境總體上較好,經濟也很難高增長了,綠色轉型主要是碳的問題。而我們除了碳的問題之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依然突出,還要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幾個方面都很重要,都要抓,都要硬,不可偏廢,而且要形成協同機制。比如,碳減排和其他污染物防治的外部性不同,通俗地說,一家工廠排出受污染的水和氣,周邊人群反應很大,要求治理的呼聲高;而碳減排的成本由減排者自己承擔,好處是全世界的。深圳的經驗表明,碳排放與其他污染物排放的同源性達到70%,也就是說,在其他污染物減排的同時,也減少了碳的排放,或者說我們可以用積極性高的事情帶動積極性低的事情。再比如,生態修復、植樹造林,可以增加碳匯,而碳匯可以中和碳排放。更重要是,大力促進高生產率、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成本的綠色技術創新和推廣,協同實現減碳、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經濟增長的目標。深圳空氣質量達標、碳達峰、經濟高質量增長的“三達”經驗表明,這種協同效應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三、建立碳賬戶和綠色責任賬戶,打牢綠色發展的微觀基礎。從全球范圍看,綠色發展仍然是飄在空中的風箏,看起來很美,但根基不牢。歐美國家發展碳排放權市場,我國也建了一些碳交易所,但交易不活躍,主要原因是基于自愿減排,缺少責任約束和激勵機制?,F階段推動減排,主要采取的還是由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用行政性手段實施的辦法。在相當長時間看起來只能如此。這套辦法優點是短期內行動較快,也可能較快取得成效,但問題是指標分配未必合理公平、激勵不足、搭便車、實施成本較高、平衡性較差等。應當認識到,這種狀況是難以適應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的綠色轉型要求的,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形成市場在綠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微觀基礎。綠色轉型,既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制度創新。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是建立碳賬戶和綠色責任賬戶。首先要推動碳核算和綠色收益核算,這方面已有一些重要探索和進展。在此基礎上,建立包括碳減排、其他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經濟增長等要素在內的各級政府(國家、省、市、區等)、企業和個人綠色責任賬戶,確定各個主體的減排責任,并在一定時期內平衡賬戶。產權和責任落實了,各人自掃門前雪,這個世界就很清潔。應當鼓勵各地積極開展這方面的探索創新,通過綠色責任賬戶把國家的碳中和目標分解落地,再經由市場機制的作用激勵創新和發展,推動綠色轉型扎實有效地取得進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作者: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博智宏觀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劉世錦本文是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會上的主旨演講)

be0822129ed5fc48_html_f5a079a537d08102


欧美人人做人人爱视频